新聞網訊 在舉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關鍵階段,中央民族大學黨委組織全校各級黨組織深入貫徹學習中國農業大學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鄉村振興先進事跡,在廣大師生中迅速掀起一股學習熱潮。
通過學習,廣大黨員師生對科研中的堅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信念,從心靈深處受到了一次黨性教育。大家紛紛表示,將立足崗位作奉獻,認真履行職能,積極為各民族師生服務,為學?!半p一流”建設做出新的貢獻,投身到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雙百行動計劃”中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真正做到知中國服務中國。
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陳剛談到:中國農業大學的先進事跡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本色,作為首都高校的教師,我們應投身到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中來,扎扎實實將愛國情、強國志轉化為具體的報國行。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應該面向實際,深入實踐,扎根基層,做“四有”好老師。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張嚴認為:在這故事中,不斷變化的是科研工作者不斷突破的重點和攻關的方向,撰寫了一篇篇有價值的論文,永恒不變的是愛國情、報國志,是不忘初心、執著的信念。對科學的執著,對科學技術用來服務農村振興的執著,真正實現它的價值,給老百姓帶來幸福。實際上,如今最缺的是科技成果的轉化途徑,尤其針對應用學科,農大的做法給我們指引了方向。作為科研工作者,應向中國農大學習,不要為了論文而寫論文,要把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當然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不一定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我們可以為應用學科的轉化提供理論依據。
繼續教育學院辦公室主任呂姍姍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農業大學的科研群體扎根于河北曲周,不辭辛苦,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進行自己的科研研究,這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勤勞踏實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作為高校教師黨員,我們更應該牢記自己的使命與擔當,不忘初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span>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劉巖老師表示:中國農業大學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務鄉村振興的先進事跡引起了我們這些從事少數民族研究事業的人的強烈共鳴。中央民族大學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工作者,具備同樣的不畏艱苦、苦中作樂、服務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田野工作的精神。五十年代,老一輩民族工作者“到田野去”,跟少數民族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取得了之后半個世紀都在使用的豐富、扎實的田野調查資料。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科學研究都有卓越的貢獻?,F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時代,國家需要對民族地區存在的新問題和新現象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同樣需要我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種到鄉村去、服務于民族地區、取得第一手資料的精神也使得我們的事業受益頗多,也是我們要繼續弘揚、堅持傳承下去的。
歷史文化學院學生黨員張曼特對農大團隊取得成就表示驚訝與震撼。她認為,學校的教學活動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員的堅守。時刻考慮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是共產黨員應有的擔當。農大團隊以實踐將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將理論學習與愛國主義緊密結合,為我們作出了先進的表率。
教育學院學生黨員章瀅瀅說:在看完“農民教授”李曉琳的事跡后,《論語?子路》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直在腦海中縈繞。2009年,李曉林放棄安逸的都市生活,來到偏僻的曲周農村,開始了農業科技推廣探索。作為老師,李教授和其他農業科學家們一起改土治堿,把對祖國的熱忱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我們年輕的一代。我們要向老一輩的科學家們學習,學習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把愛國理念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上,為祖國的繁榮,貢獻我們的力量。